5月是一个繁忙的月份,随着提前批填报的告一段落,更多人是关心如何填统一批的志愿,毕竟在整个中考招生流程中,绝大多数人走的还是统一批次的流程。相信已经现在已有部分区县已经开始填报了,虽然之前已经在直播过程中给大家讲过中考志愿的流程和一些填报的小技巧,为了方便大家查阅,今天把这部分内容整理了文字,文章有点长,慢慢看。
中考志愿填报的一共分为三步骤:规则、定位、推导,接下来我们具体说一下中考志愿的方法。
志愿填报的规则
一、熟悉基本填报规则,建立志愿模型
整体的志愿填报中,提前志愿和统一志愿基本是同步进行的,在推优/自荐的最终结果出来之前,大家的统一志愿表一定已经上交了,所以一定要有【综合填报志愿】的思想,要会建立整体的志愿模型。
需要大家明白的是
1、 各批次之间是互不影响的,符合招生计划即可。(比如说:推优里未被某校录取,是不影响你在后续批次中继续填报该校的)
2、 严格按照批次顺序进行投档录取,一旦录取/预录取,不得放弃。(别想着,我预录取了A校,中考考了一个高分够上了零志愿的B校,就见异思迁了)
3、从志愿模型中,和规则b中,我们能够判定整体的宏观规则:从高到低填写。(批次间需要从高到低,批次内也要从高到低)
4、 中高职提前批,不想读,不要填。
二、既然要从高到低填写,如何判断学校之间的“高低”
对于大部分区如何判断学校之前的“高低”,直接观察一下往年的分数线大概排一下对比就可以了。我们可以认为优质生源的聚拢趋势,是一个学校好坏/高低的根本因素。而代表生源的最直接的数据就是录取分数线。
在下图可以看到闵行区2014-2019年之间平行志愿的招生计划基本上没有任何变化,而且闵行区本区的也就基本上在17所左右,删减一两所差距太大的,交通距离比较远的,按照这个分数线的高低填就可以了。
除了平行志愿分数线以外,有些学校是没有平行志愿的招生计划化,(我个人不建议用零志愿分数线对比各个学校)网上已经有很多的高考数据来判断“高低”,如名校的自招/综评率,用来判断重点大学招生倾向。我们认为一所学校的学霸越多,那么考入重点的大学的人数越多。
2019交附综评率数据节选
所以我们可以综合生源&升学率,来大致给自己可以填报的学校先做一个排序。在大多数区县,招生学校并不多,这两个判断标准已经足够了;
但在有的区招生学校太多了,所以很难完全从生源来判断学校的高低,特别是浦东,地大物博,为了拼一个学校上的微弱优势,付出千里迢迢的上学代价,这笔账可能也不太合适,这时候交通、住宿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在最难抉择的中间段,可参考生源、综评数据、交通、住宿等因素,做出综合评判。
在最终的填报学校的“高低排序”上,给大家提供一个建议:
1、 根据<交通/住宿>,把一些肯定不想去的学校先排除掉;
2、根据<生源/分数线>,对剩余的高中先做第一次排序。
3、根据<出口>、<交通>,再做一次微调。
最终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比较合适,也符合你主观意愿的高低排序。
定位
寻找自己的定位校
把自己可以填报的学校排序完了,总得找到自己位置吧?看看自己处在这个高低排序中的哪个位置,这就是定位校。
确定定位校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你不可能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填写志愿。确定定位校后,你会很清楚你在整个竞争团体中的位置,你会有目的、有分寸的为自己寻求一个可进可退的志愿策略。
大家通过一模/二模考试是可以找到自己在本区的定位的,通过这个定位,你就可以找到自己在本区对应的位置。这个定位是通过精确测算的,而非凭空给大家划了一条莫名其妙的划档线。
我们通过公众号已经发布了一些区县的学校定位,有些区还没有数据。实在没有数据的考生,可以询问初中学校老师,看看去年初中学校里和孩子相当水平的考生去了哪了,大致作参考。
定位校不用很精准,定位校也不用精确定位到一所学校上,这很难,大部分孩子在一模/二模两次考生上还是有波动的,可以作为定位校范围的上下限,把这一个范围里的几所学校作为定位校(将孩子定位在一个层次的学校里。)
推荐
2020闵行二模排位
上海各区2020&2019一模排位
2019年徐汇/闵行/虹口/杨浦/嘉定/松江二模排位
推导
一、从平行志愿开始推导志愿
确定了定位校,就好像给整个志愿的填写开了一个头,有了一个下手的地方 -- 从定位校着手,依次推导志愿。
定位校是通过模拟考推导出来的,我们必然要将定位校放在<平行志愿>中。其他的几个志愿类型根本不合适。
平行志愿是保底的志愿批次(最后一个批次投档),区内录取,因为可以填报15所学校,大部分区县的可选择的学校可能也就这么多,所以大家的填报方法基本一致,造成每年的分数线趋势也是一致的。故往年的分数线具有非常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在平行志愿中,需要注意的是高中学校的录取规则,概括为两句话:
1、 多位考生比较时,先将考生按照考分高低排队,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投档录取。在高分考生的投档没有完成之前,低分考生是不能进入投档流程的。
2、对于考生个人而言,当时是遵循考生意愿的,从1-15依次投档录取。
也就是说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是:分数优先,遵循考生志愿顺序。
图3:平行志愿的投档示意
所以我们可以综合生源&升学率,来大致给自己可以填报的学校先做一个排序。在大多数区县,招生学校并不多,这两个判断标准已经足够了;
但在有的区招生学校太多了,所以很难完全从生源来判断学校的高低,特别是浦东,地大物博,为了拼一个学校上的微弱优势,付出千里迢迢的上学代价,这笔账可能也不太合适,这时候交通、住宿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在最难抉择的中间段,可参考生源、综评数据、交通、住宿等因素,做出综合评判。
在最终的填报学校的“高低排序”上,给大家提供一个建议:
1、 根据<交通/住宿>,把一些肯定不想去的学校先排除掉;
2、根据<生源/分数线>,对剩余的高中先做第一次排序。
3、根据<出口>、<交通>,再做一次微调。
最终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比较合适,也符合你主观意愿的高低排序。
定位
寻找自己的定位校
把自己可以填报的学校排序完了,总得找到自己位置吧?看看自己处在这个高低排序中的哪个位置,这就是定位校。
确定定位校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你不可能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填写志愿。确定定位校后,你会很清楚你在整个竞争团体中的位置,你会有目的、有分寸的为自己寻求一个可进可退的志愿策略。
大家通过一模/二模考试是可以找到自己在本区的定位的,通过这个定位,你就可以找到自己在本区对应的位置。这个定位是通过精确测算的,而非凭空给大家划了一条莫名其妙的划档线。
我们通过公众号已经发布了一些区县的学校定位,有些区还没有数据。实在没有数据的考生,可以询问初中学校老师,看看去年初中学校里和孩子相当水平的考生去了哪了,大致作参考。
定位校不用很精准,定位校也不用精确定位到一所学校上,这很难,大部分孩子在一模/二模两次考生上还是有波动的,可以作为定位校范围的上下限,把这一个范围里的几所学校作为定位校(将孩子定位在一个层次的学校里。)
推荐
2020闵行二模排位
上海各区2020&2019一模排位
2019年徐汇/闵行/虹口/杨浦/嘉定/松江二模排位
推导
一、从平行志愿开始推导志愿
确定了定位校,就好像给整个志愿的填写开了一个头,有了一个下手的地方 -- 从定位校着手,依次推导志愿。
定位校是通过模拟考推导出来的,我们必然要将定位校放在<平行志愿>中。其他的几个志愿类型根本不合适。
平行志愿是保底的志愿批次(最后一个批次投档),区内录取,因为可以填报15所学校,大部分区县的可选择的学校可能也就这么多,所以大家的填报方法基本一致,造成每年的分数线趋势也是一致的。故往年的分数线具有非常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在平行志愿中,需要注意的是高中学校的录取规则,概括为两句话:
1、 多位考生比较时,先将考生按照考分高低排队,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投档录取。在高分考生的投档没有完成之前,低分考生是不能进入投档流程的。
2、对于考生个人而言,当时是遵循考生意愿的,从1-15依次投档录取。
也就是说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是:分数优先,遵循考生志愿顺序。
图3:平行志愿的投档示意
二、有可能决定志愿走势的名额分配
名额分配是一个特殊的志愿批次,区内市重点将一定的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初中会公示的),校内竞争。
因为名额不多,且校内竞争,名额分配对大多数考生根本无意义。反过来讲,如果能够有能力掌控名额分配,整个志愿的填报可能会产生质的变化。
举个例子:
图5:名额分配填报示意
考生A定位到洋泾中学,根据定位校填报的平行志愿,他的初中学校拿到了名额分配的计划如上。
1、名额分配填写南汇?- 必然不合适,名额分配先于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录取就不能放弃了。所以低于定位校不合适。
2、 名额分配填写洋泾 -?有些不合适,失去了冲刺的空间;
3、 选进才/建平 - 都高于定位校,我可能做个分类讨论。
????· 如果考生A定位在洋泾,但在初中学校名列前茅(比如是大团初中),对名额分配有绝对的把握,那我毫不犹豫填写建平,同时调高我的零志愿。这样做的意图并不是要在零志愿里冲击更高的学校(按照A的定位是很难的),而是为了保证自己能够顺利进入名额分配的投档(因为名额分配对我优势很大)。
????· 如果考生A定位在洋泾,但在名额分配中对建平把握不大,进才还是有些把握的,那我还是建议填写进才。可能有人会有疑问,那么平行志愿的1志愿建平不就浪费了么。我的解释是:建平中学本来对于你来说就无实际意义(定位在洋泾,差距略大),如果能有很大机会在名额分配中进入进才,我觉得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所以在名额分配中,给到大家的建议如下:
a 不低于定位校填写;
b 评估自己的学校定位;(看看自己对名额分配学校的掌控力有多少)
c 评估名额分配校和定位校的关系:不合适就不填,舍弃掉。
总结两句话的技巧:
· 舍弃名额分配保护平行志愿(当名额分配校一般的情况下)
· "跳过“零志愿博名额分配(当名额分配小校对你很有利的情况下)
三、虚无缥缈的零志愿
零志愿的特质和推优自荐还是很像的,很多年前零志愿也是属于提前批的。
这两个批次共同的特点:
· 招生的学校多 - 每个区至少有20-30所零志愿/推优可填报的学校,自荐不限;
· 只能填报1-2所 - 零志愿限填1所,推优2所(2志愿很难有效),自荐2所;
· 招生计划少
图6:2020年黄浦零志愿节选
博弈/运气充斥着零志愿和推优/自荐,不同的地方在于零志愿需要依靠裸考拼高分,推优/自荐到了最低投档线就成。
很多家长在零志愿,非常纠结于成功率,其实这不是我们能够去左右的。实际的情况是,你的平行志愿和名额分配的填写决定着你的零志愿不得不去填写某一层次的学校。
填写符合下面的原则:
1、 综合你的名额分配校填写,如果名额分配对于你绝对有力,相应的去提高零志愿;如果名额分配对于你意义不大,建议保证零志愿不低于定位校。
2、 评估自身特性。稳定的考生可以大胆冲刺,冲刺一些意向学校;波动比较大的考生,建议零志愿还是稳一些,不低于自己定位校。
3、勿盲目冲高,浪费志愿。退路少的区县的学生,请更加谨慎一些。
零志愿建议不低于定位校填报,为自己留足后路。切忌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得之,你幸;失之,淡然。
四、最后强调的几点
· 考生自身特性和客观条件是志愿填报中值得参考的因素,可以决定整体志愿风格。稳定/波动,交通/住宿,本区的高中状况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整体填报策略:从高到低排布,自下而上推导。
· 整体志愿的填报梯度尽量保持平缓,不要太过陡峭/跨度大,很容易踏空。
·?定位校是符合自身水准的表现,靠谱的填报目标是【尽可能的落入定位校附近】。同时志愿填报需要灵活,【可接受】的志愿就是一个好的志愿。
最后,祝愿大家心想事成,进入理想学校!
(图文来自网络,侵权删)